
全國工商聯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報告會
2021年4月19日上午,全聯黨組在三層會議廳舉辦了黨史學習教育中央宣講團宣講報告會(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擴大會)暨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培訓班開班式。會議由徐樂江書記主持,主講嘉賓是中央黨史教育宣講團的張宏志教授,高云龍主席、李兆前副主席、魯勇副主席、邱小平副主席等黨組成員及全聯和直屬商會全體干部參加學習。
張宏志教授主要從我黨發展的八個重要歷史階段進行宣講。他說: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建黨一百周年。經歷了百年來的風霜雪雨、驚濤駭浪,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在不斷開拓創新中帶領中國人民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曙光。
放眼世界歷史,百年政黨亦或有之,而歷經時代更迭變遷保持長盛不衰之黨,則舉世罕見。許多人驚嘆中共永葆青春之迷,探索中共長壽的奧秘,站在不同角度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而始終站在時代浪潮的前列,緊隨歷史前進的步伐,無疑是其中一項重要原因。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黨始終保持清醒敏銳的戰略思維,正確判斷形勢的變化,準確把握機遇和挑戰,積極創新思想理論,靈活調整路線方針,努力在困境中迎來轉機,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并將之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成功做到了這一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我們黨站在了歷史正確的一邊,“時”與“勢”在我們方面。
關于增強戰略思維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對全黨提出了明確要求,就是要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這就需要我們黨在把握歷史規律的基礎上,正確判斷“時”與“勢”,審“時”度“勢”不斷調整路線方針政策,以掌握歷史主動,順應時代要求。
中國有幾千年風云激蕩的文明史,戰略文化十分發達,特別是注重對“時”與“勢”的把握,其中許多內容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相融相通,可以用作創造性轉化。孟子曾強調:“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指出了把握“時”與“勢”的重要性,并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層面論及了對“時”和“勢”的判斷和運用,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戰略文化的寶貴財富,千百年來深入人心。毛澤東同志據此發揮了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而事實上在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奮斗史中,許多戰略決策都不可避免地帶有這一戰略文化的基因。
所謂天時,排除傳統文化之中的天命觀,可以理解為形勢與時機,深層次解釋可指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即歷史發展的大趨勢。順應天時就是運用規律、把握大勢,緊跟時代變遷,認清形勢發展,作出正確決策,抓住歷史機遇。所謂地利,不僅是指地理特點和地緣戰略因素,可以拓展理解為對一切客觀條件的掌握和運用。掌握地利就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所謂人和,不僅是指革命隊伍內部的團結,更是指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和就要堅定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建立起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最大多數人共同奮斗。如果說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潮流,那么,天時與人和本質上是統一的,天時體現了人民的長遠利益、總體利益、根本利益,人和則要兼顧群眾當前的現實利益、具體利益、切身利益。所以,毛澤東同志講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鄧小平同志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江澤民同志講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胡錦濤同志講群眾利益無小事,習近平總書記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些都是要說明遠大理想必須與人民群眾當前的利益相結合,任何空談天下大勢而忽視人民群眾當下疾苦的目標,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共產黨人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這也恰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相互貫通。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圍繞著掌握天時、地利、人和來謀篇布局,爭取勝利。雖然我們黨理論上未曾使用過這樣的表述,但在實踐中確有這樣的印記,我們可以借用這一中國傳統的戰略視角來檢視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的戰略思維。
徐樂江書記做最后總結要求,要求各級黨組織要結合本部門實際,進行學習培訓:
(一)作為全聯一項重要政治任務,突出政治站位,要融入日常工作,落地落實,在建黨100周年之際,意義重大。全聯組織有力,成立領導小組,制定項目清單。
(二)要扎扎實實抓好學習,做到有序學習,全面學,系統學,專題研討學,認真進行思考,努力為群眾辦實事。各黨組織利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進行深入研討。
(三)要把學習黨史作為今年一項戰斗堡壘項目,我們把握好天時地利人和工作就會成功,把握不好工作就會出現偏差。